廿年空白前後話

廿年空白前後話

歷史記載,我國曾發生幾場大瘟疫。十九世紀末曾斷續發生鼠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有一種名為肺癆的傳染病肆虐;廿一世紀初據說曾出現過一種名為SARS的傳染性惡疾。以上瘟疫每次都死傷數以千計,但最大規模也最影響我國歷史的,倒是一場暫無法深入考查的瘟疫。

三十年前的那場瘟疫,正值朝鮮、美、俄與中國互相發動的大混戰,金融市場及體系崩潰,民不聊生,飢荒連年。一種不知名的神秘病毒(後來一般稱作「電子腦瘟」)迅速在各社區蔓延,據知病毒是透過類近當時流行的無線電子網絡如wifi及藍芽等傳播,當手機(那時流行用的一種通訊科技,除了傳話亦可在螢幕傳聲畫,亦可以連繫到互聯網瀏覽資訊)接收到某些數據,便會自動發放非比尋常的電波,干擾用者的腦細胞。病毒在世界各地流傳,唯因從前地少人多,高密度的電子網絡令我國疫情極之嚴峻,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國際病理及電子學專家發現,食用高劑量奶類製品能透過乳糖在體內產生抗體,而在電訊器材外套上足金亦有效阻隔某種不尋常電波。雖然當年我國藥房與珠寶金店曾經成行成市,囤積大量奶粉及黃金,可惜不敵鄰國旅客專程到來高價掃貨,金融體系崩潰亦令黃金及其他商品之國際貿易幾近癱瘓,國民只能在店外望門輕嘆。很多人足不出戶不用通訊網絡靠罐頭乾糧維生,不少糧盡時餓斃家中;也有人遠離城市寄居當時僅有的少量農田,或是到鄉郊開發,靠自種農作物維生。於是短短幾月間市中心猶如棄城般蒼涼蕭條,市場、商場、百貨公司等的實用貨物全被買空後無法如常補貨,只好黯然結業。

有說「電子腦瘟」是強國發展電子武器實驗時不慎流出市面,亦有說是國際間某些長期被忽視或抑制的國家,對大混戰四國不滿而發動的反攻略,又或是全球超級黑客聯盟對寡頭壟斷企業商業勒索等,眾說紛紜,現在已無法稽核。受感染者病發不能自控,時而激動大叫,時而沮喪隱閉;亦會有群體效應,互相仿效其他患者的行為;有個別變種病毒會令人產生極大神經衝動,如不眠不休的遊行、跑步、攀山涉水等,亦據聞曾有人在海岸邊大聲叫喊,觸發不少患者或潛藏患者病發並跟風叫囂,聲如雷響致令不少國民以為是軍隊戰艦駛至。當時為了控制疫情,國內實行通訊網絡頻譜管制致令消息難以流通,謠言惑眾人心惶惶,而當時駐於海岸邊的政府及軍隊亦立即緊張戒備,而叫囂者亦如游擊般由岸邊散落到國內不少地區。事隔差不多三個月,隨著患者相繼體力透支,同時國外專家亦研究出防治方法,情況才漸見平息,但當時政府仍不時如驚弓之鳥,耗費大量資源疲於奔命戒備,甚至跟從國外多地把懷疑受感染的數據伺服器銷毀,全球大量資料頃刻消失。

後來有一說法,當年大混戰中有敵國覷準我國在處理疫情上進退失據,便趁疫情擾攘之時大舉偷襲,以脅持當時的宗主國讓戰。一般史述說,敵軍在通訊受阻的情況下誤炸海港兩岸填海區,包括政府總部、商貿及購物區等。後來的故事大家也耳熟能詳了,宗主國決定棄守,而聯合國也陸續因為大混戰而出現退聯潮,不少國家也陸續分裂成很多自主小國。當時隱居於鄉間而避過瘟疫的人民(當中不少是藝文工作者),連結其他的生還者建國,遷都於早年建有機場的大嶼山。取名「我國」是因為從前有一本地作家西西的著作《我城》,因為大混戰著作幾近失傳,據說近日有人密鑼緊鼓按孤本再編訂,準備在建國三十週年重新出版,讓國民有機會再讀這本珍藏,從中窺看我國從前的風土面貌。

順帶一提,近日有考古學者在海底發掘出相信是前政府總部遺址,當年在大混戰中不敵轟炸的填海區沉埋深海,致令我國大部份建國前的官方史料留失。在英國殖民期間的資料尚可透過大英帝國留下的檔案稽查,但解殖後的二十多年只能靠口述歷史及少量被當時隱居及後協力立國的生還者刻意保存的民間資料,流於片面。還好現任我國總理是文化研究學者出身,積極全方位提倡我國文化歷史之考古工作。吾今老矣,我國的史前史,就期待大家和立國後的新世代一起努力發掘研究了。


本文原刊於《明天日報 2.0》,2047年7月1日(又一山人作品,2017)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Tomorrow’s Daily 2.0’, 1/7/2047 (a project by anothermountainman, 2017)